•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大国渔业担当!我国每年从水体中移除的碳高达350万吨

2021-11-10 12:13 来源:南方农村报

  “我国每年通过水产养殖合计从水体移除碳的量达到350万吨,相当于义务造林150万公顷。”11月7-8日,第一届碳中和与绿色水产发展论坛在广东珠海举办,论坛以“价值创新——水产产业链的变革之道”为主题,来自全国的600余名产学研代表,共同探讨碳汇渔业发展新理念与新模式。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549万吨,其中养殖产品占比达到79.8%,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0%以上。中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不但改善了中国人民的食物营养结构,繁荣了农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产养殖中的碳汇作用即碳汇渔业,是指通过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出席论坛并致辞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提到,按当前的排放走势,达峰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可达到150亿吨/年;如果要在达峰后“保持排放稳中有降”,可考虑保持目前2/3-1/3的排放量,意味着中国每年还有约40亿-80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需要依靠替代能源或者负排放来中和。据美国科学家估计,即便充分利用了替代能源,中国达峰后每年仍有25亿吨的负排放缺口。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线上做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线上做主旨报告

  水产遗传育种技术的创新,是我国碳汇渔业发展的根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提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代表的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为大宗淡水鱼以及其它水产种业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由此推动了现代渔业及水产遗传育种和水产种业的发展。

  据介绍,以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和草鱼等草食鱼类为主的淡水养殖模式,每年从水体中移出的碳含量达到148万吨。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低碳生活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水产养殖是低碳排放产业,不投饵养殖是移出营养素的重要方式,增加养殖减少海洋捕捞是对碳汇的贡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绶启认为,增加水产养殖业的碳沉积,一是养殖品种的选择,加强新的低排放品种的选育,养殖短食物链的品种可加快碳沉积;二是加强养殖过程的精准管理,全程精准的碳足迹信息化管理;三是选择可持续、可再生资源的饲料原料,增加饲料原料利用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绶启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绶启

  “水产养殖业是绿色、高效的优质蛋白产出技术,水产品每单位碳排放量约为猪肉的1/2,仅为牛肉的1/10。”广东联鲲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勇表示,与其他动物蛋白生产系统(如猪肉和牛肉)相比,每单位重量的水产品对环境碳的排放量远低于猪肉和牛肉,可减少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影响。

  杨勇大胆推算,目前我国肉类及蛋类消费结构占比为猪肉37%,水产品21%,蛋类19%,家禽17%,羊肉2%,牛肉4%。如果降低20%的猪肉(鸡肉)生产量,可以减少1166万吨(1180万吨)的玉米需求量、减少碳排放当量2594万吨/年(810万吨/年)。减少的猪肉和禽肉供应,如果全部由水产品替代,将增加1501万吨水产品的需求量,增加2252万吨水产饲料需求量,总碳移除量达到190万吨。

  广东联鲲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勇

  广东联鲲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勇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梁春桥

  主办方供图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