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寻路农遗 | 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世代相袭融入血脉

2022-05-27 22:39 来源:南方农村报

    

  (视频|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世代相袭融入茶人血脉,时长共5分15秒)

  雨生百谷,春山戴帽。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随着大庵宋种的采摘,凤凰山的春茶季悄然过半。

  北纬23°53’,东经116°40’,凤凰墟——大庵宋种所在地,其中高山地带是优质单丛茶的集中产区,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的核心遗产地。南宋至今700年光景,潮州凤凰山地区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出一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茶业生产与文化体系。

  

  又是一年春光好,凤凰单丛茶在凤凰山上开枝散叶已有700年

  遗产内涵丰富,这首先包含了单丛茶单株采摘、单株制茶、单株销售的生产理念,也包括古单丛茶树保护与生态化茶园管理、半发酵乌龙茶加工技术及潮州工夫茶文化等。潮汕人对凤凰单丛茶祖祖辈辈的推崇,让这一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绵亘700多年依然生机勃勃。

  沉浮:古树为凭见证茶乡历史变迁

  从空中鸟瞰凤凰镇,一圈圈茶树就像大地的指纹,蕴含着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的历史基因。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让凤凰山常年雾气萦绕,600米以上的高山气候温和,富含数十种微量元素的酸性红壤,造就了独特的遗产地生态。

  

  层层叠叠的茶田与村落交相辉映

  凤凰单丛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嘉靖二十六年(1584年)的《潮州府志》,里面有关饶平县(凤凰镇旧属饶平)田赋的记录写道每年须贡“叶茶一百五十斤二两,芽茶一百八斤三两”,可见明朝时候,凤凰单丛已经名满天下,为天子所好,凤凰镇凤凰单丛种植历史应远超475年。在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中,“贡茶”历史则追至南宋末年。相传宋帝赵昺南逃路经凤凰山,口渴难耐,畲民献红茵茶汤供皇帝止渴生津,获赐名“宋茶”,从而引起了后人广泛种植。位于凤凰山脉第三高峰山麓的石古坪畲族村是福建、浙江等地畲民公认的畲族祖居地。石古坪村党支部书记蓝奕锋说,作为游耕民族,畲民常年游走凤凰山采集渔猎,意外发现野生茶叶能防暑提神,逐渐形成“畲山无园不种茶”的传统。

  如今,凤凰山上的古茶树成了凤凰单丛悠久种植历史的活化石。据最新编修的《凤凰单丛茶古茶树丛谱》统计,凤凰山2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4682株,拥有其中1000多株的大庵古茶树茶园与乌岽村形成的万亩连片古树资源保护区,因其数量之巨、集中分布面积之大为国内罕见,是广东独有、世界稀有的栽培型单丛古茶树资源宝库。

  

  大庵古茶园是凤凰单丛的重要种质宝库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唐劲驰表示,凤凰单丛茶具有资源唯一性和鲜明地域性,是我国茶树品种中自然花香最清高、花香类型最多样,滋味醇厚甘爽、韵味特殊的珍稀高香型名茶品种资源,是业内专家公认的“世界罕见的优质古茶树资源”。

  遗产地现存最古老的单丛茶树为植于凤西村大庵自然村的“大庵宋种”。它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长了580余年,就像是凤凰山的图腾,烙印在每一个茶人的精神世界。然而,在天灾人祸的叠加之下,古茶树的种群保护难免经历沉浮。

  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运营经理黄坪林回忆,20世纪60年代前后,凤凰山百姓生活艰难,开垦茶田种番薯、花生等粮食作物充饥,导致全镇茶园面积缩减到2000多亩,古树种群也随之萎缩。进入20世纪80年代,凤凰单丛茶经济效益向好,茶园种植面积扩大,农民保护茶树的意识开始回归。而1996年至1998年间,因天牛虫害、地质灾害、管理失当、过度采摘等,有近80株单丛古茶树枯死,其中包括李仔坪村树龄600年的“望天茶”和树龄600多年的“团树叶”。

  

  博物馆特设“宋种1号”展厅,以警醒凤凰茶人珍惜古树

  如今在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设有一个“宋种1号”标本馆。据黄坪林介绍,这株“宋种1号”原生在海拔1150米的乌岽山,树龄超700年,因根系老化、霜冻虫害及人为影响于2016年枯死。它被制成标本收藏,是为时刻警醒人们重视古树保护。所幸,“宋种1号”枯死前已经批量扦插繁殖了大量后代,其良种基因得以存续。

  耕耘:厚植在茶田之中的农业智慧

  茶不争高,争的是年深日久。今年大庵宋种的新茶“清明前就被一个老板整株包了,十四五斤毛茶能卖五六十万元。谈起收成,大庵宋种守护人黄宝国喜笑颜开,大庵宋种属于黄栀香型,细品有浓郁的栀子花香。从前,凤凰单丛茶有单株采摘、单株制茶、单株销售的传统,由此形成了一树一品、一品一香的特性,至今已发展出80多个香型。

  单丛古树的枝繁叶茂,昭示着凤凰茶农代代相传的种植智慧。大庵村几乎家家有古树,人人懂种植。黄宝国家祖辈守护大庵宋种,超三代人的传承管护,令他的茶树管理模式自成一体。

  “传统而言,我们会用石头砌石坎护基,防止水土流失。每年6月、9月,我们需要松土,让根系呼吸顺畅,同时除去老化的根系。而最重要的是防虫害,5月是天牛产卵的时候,清理虫卵相当关键。”有了宋种1号的前车之鉴,黄宝国给大庵宋种设了围栏,避免人为侵扰。

  

  4月16日,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大庵古茶树园内,600多岁的“大庵宋种”正式迎来春茶开采的日子。林奕波 摄 

  虽然,20世纪90年代单丛茶市场需求大增,使凤凰镇掀起一阵扩种热潮,但茶农意识到可能破坏整体生态,很快探索起了生态茶园发展模式。潮安区茶叶协会会长林伟周,就是生态茶园的坚定推广者,他在茶园套栽樱花、紫薇等花木,防止水土流失,涵养土壤水分和湿度,“生态茶园就要头顶森林做的‘帽子’,脚踩山泉溪流”,为守护凤凰单丛茶的文化根脉,延续凤凰名茶优势,林伟周还设立苗圃场繁育基地,1988年至今繁育了数十类单丛优新良种。

  虽然,凤凰镇的古茶树管护、采摘依然保留“分产到户、定责到人”的传统,但各级政府极为重视凤凰单丛茶古树资源这一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的根本,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寻求传统农业智慧之外的现代技术加持。

  其中,针对凤凰单丛茶树的天敌——天牛虫害,科研机构提供了充分的智库支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9年就开始关注潮州单丛古茶树保护,并针对潮州单丛古茶树病虫害虫防治技术等产业瓶颈难题,提出了“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控”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修复古茶树15000多棵,天牛防治率达95%。传统智慧和先进科技的融合,为传承保护凤凰单丛茶文化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能。

  农业农村部全球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闵庆文很赞赏凤凰镇的单丛古树保护模式,他说,政府支持、科研助力、农民管护缺一不可,尤其“村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所有者,也应当是保护者、受益者。让村民管护,有助于建立‘自己的’意识,增强保护主动性,提高文化自信心。”

  酝酿:匠心制茶凝结时间的艺术

  凤凰山人既是种茶能手,也是制茶的高手。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宝盒之上。清明前后,从凤凰山驱车盘山而上,放眼所见都是正在晒青的人家。

  当地茶农的制茶技艺大都传习于祖辈,今年71岁的林伟周是乌龙茶制作技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自祖父林点开始,潮州单丛茶的制作技艺在他家传了4代人。

  

  搭梯采茶是凤凰镇独特的人文景观

  林伟周说,采青有“三不采”,下雨天不采茶,清晨露重不采茶,太阳下山不采茶,待到春晴之日,乌岽山到处都是搭梯子采茶的繁忙景象:凤凰单丛茶属小乔木,论身材介于高大的川、滇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与福建等地灌木型茶树之间,既没法走采,也难用机械摘,一到采茶季,搭梯子采茶就成了凤凰山上一道独特人文景观。

  单丛茶要经过采青、晒青、晾青、浪青、发酵、炒青、揉捻、烘焙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很考验制茶人的经验和耐性。虽然现在凤凰镇制茶基本实现半机械化,但富有经验的制茶师傅仍会守在机器旁,把关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

  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厂就是如此。茶青在簸箕上雀跃地碰撞,擦出清新的香气,一轮抛摇后,老茶师黄耀捧起茶青细嗅,凭借30年制茶经验,他可以敏锐地嗅出采青的细微变化。这道浪青,黄耀得根据茶青的厚薄、干湿度重复多次。

  

  老茶师黄耀对茶叶的变化极其敏感

  “浪青,又称为碰青。这一独特工序能将凤凰单丛茶的‘一树一香’发挥到极致。”天池茶业负责人柯泽龙解释说。70后的他,也曾走出凤凰,返乡后虚心学艺,现在已是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2012年,柯泽龙参与完成的《仿日光晒青加工技术在凤凰单丛茶制作中的研究及应用》帮助茶农解决了天气变化带来的晒青难题,获潮安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随着凤凰单丛茶品牌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像柯泽龙一样返乡制茶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在守正创新中,传承祖辈引以为傲的制茶技艺,为古老的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回甘:产业融合激发遗产内生活力

  传承群体的壮大让农业文化遗产内化于人心,而三产融合的发展则让农业文化遗产外显于经济。经历耕地茶园化、茶园单丛化、单丛名优化、生产标准化四阶段发展,名茶特色经济已是凤凰镇的产业支柱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引擎。

  

  茶产业为凤凰镇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据2020年数据,凤凰镇茶园种植面积约7万亩,年产茶叶1000多万斤,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年出口额7700万元。全镇895家茶商、128家中小型茶企、1家上市茶企,全镇95%的人口从事茶产业,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

  随着潮州市潮安区凤凰单丛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成,凤凰单丛茶育种、采摘、加工、科研、销售、旅游全产业链将进一步走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如今,试点的棋盘村樱花茶园铺设了增设自动喷灌、科学精准用药施肥等设备,林伟周的制茶间内贴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志的自动捡茶机高速运转,分拣8000斤茶叶一台机器仅需一日。产业的数字化为凤凰单丛茶文化注入崭新生命力,进一步激发了凤凰镇传承单丛茶文化和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心。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谈及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的保护,闵庆文表示,“凤凰镇应充分利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发挥良好生态条件和深厚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探索以休闲、康养、科普、研学、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业态。”这与潮州市部署凤凰山茶旅走廊的规划不谋而合。在谷雨前的大庵宋种开采仪式上,潮安区副区长曾伟华就曾明确表示,潮安区去年已开始凤凰山茶旅走廊建设。

  其中,茶旅走廊上的重要景点——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是在旅美侨领陈传治的祖居建起来的,该馆融合华侨文化推广单丛茶文化,自2021年开馆以来,游客络绎,已接待游客超10000人次、研学团队50多批次。

  

  博物馆内设有品茶室,以工夫茶茶艺传播单丛茶文化

  凤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蔡树丰表示,围绕单丛茶特色产业发展,凤凰镇将积极推动凤凰山茶旅走廊建设,用好农遗文化禀赋,串连人文景观,坚持品牌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双向发力,沿着潮汕华侨的历史足迹,将凤凰单丛打造成全球化的农产品品牌。

  如今,石古坪正积极挖掘畲族文化与茶文化的结合点,蓝奕锋自豪地说,在建的山顶观景台用地是20多户村民无偿提供的,每一级台阶也都由村民自己搭建。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彻底激发了潜藏在村民心底的文化自信,积极传承茶文化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日常。

  【记者】李嘉镓 李维康

  【来源】南方农村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室 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


编辑:杨雪   责任编辑:黄婵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