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打卡岭南特色水乡,强推南海这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2022-06-22 12:29 来源:南方农村报

  

  佛山市南海区桑园围水脉,多条河涌阡陌交错,万亩鱼塘星罗棋布。一口口鱼塘在夕阳照耀下,水面折射出瑰紫、橘粉、金黄等缤纷的色彩。万亩鱼塘光彩熠熠,犹如巨大的调色盘,壮观秀丽,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拍照。

  打造桑园围水脉,聚合生态、文化、产业等要素,是南海区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盘活沉淀资源,发挥综合效应的创新举措。今年3月,南海区正式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力求将桑园围水脉打造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点样本,引领南海区连片成带乡村振兴实力出圈。

  南海区“桑园围水脉”乡村振兴示范带

  南海区“桑园围水脉”乡村振兴示范带

  整体规划

  生态要素串珠成线

  丹灶镇仙岗村,湖泊、河流、农田相互映衬,绿意盎然;西樵镇上金瓯社区松塘村,传统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错落有致......沿着桑园围水脉,蟹眼仙池、仙子湖、有为水道等景点串珠成线,尽收眼底,令人目不暇接。

  西樵镇上金瓯社区松塘村

  西樵镇上金瓯社区松塘村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在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0年,桑园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广东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

  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事实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旨在打破城乡地域限制,有助于城乡统筹布局、发挥集聚优势、形成规模效应。

  纳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意味着桑园围水脉将从服务生产的单一功能,向产业振兴、生态涵养、人文景观、休闲旅游等多元功能转变。对此,南海区如何布局?

  在3月启动的桑园围水脉规划发布暨南海大地艺术节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透露,将把西部三镇作为一个整体的规划单元来进行谋划,并跨领域地把文化、生态、人文等各项要素综合到规划中,使整个规划更有生命力。

  根据规划,项目设计范围沿58公里主航道,面积为16.29平方公里,整合联动西部三镇资源,涉及丹灶镇的蚬壳大有围、西樵镇的吉水片和九江镇的英雄水系3大水系,连接12条河涌、8个文旅景区、44个乡村,共12条河涌。

  值得一提的是,该示范带以“生态博物馆”为理念打造精品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据悉,桑园围水脉规划以生态保育为基础,通过生态修复沿线桑基水脉,形成联通包括西樵山、西江、北江、海寿岛、海心岛、平沙岛在内的“一山两江三岛”的生态珠链,形成连接儒林湾、南海湾,仙湖与听音湖的生态发展底盘。

  九江镇璜矶社区

  九江镇璜矶社区

  以文兴村

  整合传统文物资源

  在仙岗村,丹砵、蟹眼仙泉、葛仙古道、百年鸡蛋花树、龙泉井、社稷、陈氏大宗祠、长庚里门楼、仙岗书院等景点历史文化悠久,风貌保留完好。松塘村除了书塾、民居,更是有翰林节、孔子祭等传统习俗。

  丹灶镇仙岗社区

  丹灶镇仙岗社区

  南海区选择将桑园围水脉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大重要的原因,即沿线圩镇、村庄肌理相似、文脉相连、人文相近,具备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建筑文物多不胜数,这为全面振兴、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域盘活文化资源,离不开各镇村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对此,松塘村编制了《松塘翰林文化村旅游开发规划》,并以区梦觉故居和事迹展陈馆为阵地,发挥红色资源教化育人作用,打造红色旅游线路。

  仙岗社区将“粤曲、戏剧”与“古戏台”、“林小群粤剧传承基地”两大据点串联及保护利用起来,积极打造“粤曲、戏剧文化”特色品牌,整合粤剧文化资源,举办曲艺交流、戏剧展演等相关活动。

  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擦亮了桑园围水脉的文化“底色”。据了解,桑园围水脉联通12条河涌,规划将在沿线打造四段特色水上体验,分别是以水上花道和水岸花市为特色的氢能船上的“氢舟游”、以粤剧为特色的“红船游”、以历史景观为特色的“画舫游”、以龙舟为特色的“龙舟游”,借游船联动沿线八大景区景点:西樵山、 国艺影视城、听音湖、桑基鱼塘、鹭鸟天堂、西江景观带、仙湖度假区、康园,让游客纵览百里山水画廊。

  西樵镇儒溪村 

  西樵镇儒溪村 

  产业赋能

  抢抓现代农业新风口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广东将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统筹推进,把乡村产业作为示范带规划的重点内容。南海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也辐射带动桑园围水脉的产业发展。

  坐落于西樵镇的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3000多亩储备鱼塘里,鳜鱼、鲈鱼、黄骨鱼、鮰鱼、生鱼等畅游其中,偶尔跃起,掀起水花。

  据了解,该公司研发出鲜活水产品低温暂养、纯氧配送技术,从塘头到市场通过逐级降温、智能温控技术,在运输过程中让活鱼处于半冬眠状态,做到全程封闭温控管理,成功突破了鲜活水产品长达50小时高密度低温运输的技术难题,在不添加任何有害物质的情况下,使存活率达到99%以上,实现了“南鱼北运”产业化发展。

  西樵何氏养殖场。 李昕洋摄

  西樵何氏养殖场。 李昕洋摄

  南海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自南海区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将园区打造为南鱼北运主供区。园区内有8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一百多个大中城市,运量占全省30%以上。据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4年,园区将实现淡水鱼养殖面积13万亩,产量20万吨,主导产业产值182亿元。

  南海区始终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传统产业工业化、数字化的进程。据了解,园区加快国家级的粤港澳大湾区“预制菜”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展优质淡水鱼精深加工及产销衔接渠道。依托桑园围水脉,发扬舞狮龙舟文化,再现桑基鱼塘美景,结合预制菜产业打造以淡水鱼为主的观光消费体验场景,将桑园围片区打造成国家级文化公园、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袁瀚

  通讯员 邓惠青

 


编辑:杨雪2   责任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