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英德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出台《英德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指导意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严格把好工程项目质量关,推动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至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保持在19万吨以上。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10.59万亩,正在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共有2个。
落实基层调研制度
确保建设成果惠及群众
为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能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我市以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效用为目标,以优先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重点区域为原则,由市农业农村部门到相关镇(街)广泛开展实地调研、民意问询、座谈交流等方式,综合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和建设方案。今年以来,累计开展高标准农田实地调研8次,召开座谈会8次。
完善部门联审制度
确保工程建设合法合规
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作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阶段,开展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等多部门衔接和联审工作,确保建设方案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具备准确性、可行性、落地性。同时,根据设计评审、县级初步验收工作需要,邀请工程造价、水利、农业等领域专家参与。同时,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大对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验收抽查比例,最大程度把好工程质量“第二道关口”。
建立“逐项验收”制度
确保隐蔽工程质量过关
为解决隐蔽工程一经覆盖就难以鉴定的问题,2023年,我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属地政府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对工程材料以及各项隐蔽工程进行逐项验收,进行抽芯抽检,做到每项隐蔽工程验收合格,才能进入下一步施工环节,全方位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已对150项隐蔽工程开展现场验收。
探索长效管护制度
确保水利设施有效运行
英德市积极探索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四级联动管护制度,由县级、乡镇、行政村、村小组各司其职,共同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设施进行维护管理。在日常维护方面,按照“谁使用、谁维护”原则,由村小组定期组织村民进行清淤等维护工作,乡镇牵头组织对辖区内的陂头、渠道等进行日常维修管护,并加强日常监督巡查。此外,今年我市以2019年高标准农田项目作为试点,开展建后管护保险试点工作。由保险公司作为“田管家”对所投保的设施进行日常管护,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毁损情况,赔付资金进行维修或重建。目前投保面积共7.2万亩,保险费用97万元。建后管护保险试点工作是我市探索实现“管护主体明确化、管护队伍专业化”路径的创新举措,为破解“管护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