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是稳固美丽乡村成效的重要抓手,是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的重大举措。早在2020年8月,清远英德市便印发了《英德市农村长效管护工作试点实施方案(试行)》,推动稳固美丽乡村成效,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正常运转并长期发挥作用。
截至目前,英德市长效管护工作从“试点推进”向“全面实施”迈进。试点的东华镇所辖27个涉农村(居)中有23个村(居)完善农村长效管护机制,覆盖率81%;横石水镇所辖7个村(居)已全面完善农村长效管护机制,覆盖率100%。
建立督导机制 纳入年度考核
英德市建立了县、镇、村、组四级责任体系,形成“党委负总责、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格局。其中,农村长效管护工作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市乡村振兴局负责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工作。各镇(街)形成主要领导推动、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队联系村(居),村(居)干部联系村民小组的层级包干责任制。
根据试点方案,英德市明确,2021年试点镇至少50%以上、非试点镇至少30%以上自然村要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其中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自然村要落实长效管护机制;2022年实现全面覆盖。
在试点的基础上,英德市提出一个目标,即实现全市所有建制镇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率达到35%以上,最终实现全市农村长效管护工作“有经费、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等“四有”保障。
为保障工作落实有力,英德市明确建立农村长效管护工作督导机制,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好督查检查,对督查结果实行“提醒注意”、“督办通知”、“黄牌警告”、“移交线索”等四项措施,并将检查情况列入年底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工作不重视、落实力度不大的,及时上报市政府,由市政府组织约谈问责。
农户签订责任书 设立卫生红黑榜
实施层面,英德市实行“市场化”+“门前三包”两种模式。市场化模式由村两委聘请专业环卫保洁公司,负责村庄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及公厕、路灯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门前三包”由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承担庭院内、门前自管区的环境卫生责任。
在实践中,英德市探索出村、组、户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即农户门前三包,自然村(组)组集中收集、村委管理监督的运作模式,以建立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由村两委牵头,自然村(组)理事会参与,组织村小组长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责任书和《村庄文明卫生公约》,要求农户自家庭院卫生保洁每天一清扫,垃圾日产日清,将垃圾集中送至村小组的定点垃圾桶。做到房前屋后“三无”,即无农具杂物、无柴草堆放、无家禽家畜粪便;做到每天“四清”,即清庭院、清檐阶、清沟道、清垃圾。
此外,自然村(组)开展月度评比。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在祠堂、文化室或其他公共区域张贴家庭卫生红黑榜,每户每月一旗,红色代表完成情况优秀,黑色代表差。通过年度评比奖优罚劣。
镇、村组建长效管护监督(考核)小组,每季度和年末由监督小组,根据考核细则对自然村片区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考核。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形成红黑榜,在村委村务公开栏公布。考核以实地考察为主,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重点考核村庄村巷道、垃圾收集点、河塘、公共设施等卫生保洁情况。
同时,通过聘请义务监督员、设立举报投诉电话等渠道,曝光村庄环境卫生死角、脏乱差反弹及不文明现象和行为,营造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良好氛围。
村民自筹社会参与 差异化奖优罚差
资金方面,英德市财政每年配套奖补资金1006.8万元,集中用于实施长效管护机制行动,纳入市财政预算,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同时,采取“市、镇、村”按照“1:1:1”的分担方式筹集管护资金,由镇统筹使用。
英德市要求,各村发挥村民自治,结合实际,可采取不同的方式,村民自行缴纳自筹部分保洁经费,按1元/人/月(即12元/人/年)标准自筹。村民自筹率达70%以上(即7成群众缴纳管护费用),政府补助资金才给予奖补。不足部分由村集体收益部分补足。此外,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积极发动驻镇帮扶单位、辖区内的企业、外出乡贤等筹集管护资金。
同时,实行差异化奖补方式,积极运用日常督查考核结果,与下拨到村的农村长效管护资金挂钩,统筹部分专项资金,实行“奖优罚差”,激发各镇、各自然村开展农村长效管护工作的积极性。
长效管护资金由村开立专户进行管理,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管护资金使用情况每年在村务公开栏公布一次,当年一季度公布上年度资金使用情况。村(居)每年向镇政府报告1次管护工作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市镇对专项管护资金的检查、审计,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王磊